国新办举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新闻发布会图文实录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9年2月28日(星期四)下午3时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罗文和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林少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务司司长张建宗,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政策研究和区域发展局局长米健,介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图文实录:
国新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袭艳春(赵一帆 摄)
袭艳春:
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欢迎大家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各界对此非常关注,为了帮助大家更好了解相关情况,今天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罗文先生,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林少春先生,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务司司长张建宗先生,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政策研究和区域发展局局长米健先生。请他们为大家介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朋友的提问。首先先请罗文先生作介绍。
罗文: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感谢各位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关注和支持。借此机会,向社会各界关心、理解和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朋友们,表示诚挚地谢意!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2017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见证发展改革委与粤港澳三地政府共同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一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大湾区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明确提出了“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的目标要求,为我们推进大湾区建设指明了方向。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涉及到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面临着世界上其他湾区建设所没有的新情况。因此,它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在《规划纲要》编制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严格按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发挥各自优势,注重合作共赢,为港澳发展注入新的动能,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有力支撑。基于以上,《规划纲要》的编制主要作了四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从国家发展大局出发,明确大湾区的战略定位。粤港澳大湾区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我们始终坚持全球视野和全局站位,研究提出五大战略定位,进一步发挥大湾区在国家改革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需要。
二是坚持“一国两制”方针,促进港澳长期繁荣稳定。《规划纲要》编制突出贯彻落实“一国两制”,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着眼于推动粤港澳协同发展,拓展港澳发展空间,丰富“一国两制”新实践。
三是发挥粤港澳比较优势,增强区域的国际竞争力。《规划纲要》强调善用“两制”之利,让体制的活力、市场的动力更加迸发出来,增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竞争力。
四是深化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规划纲要》突出创新的关键性作用,着眼破解制约合作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力争在一些重大改革上先行先试,运用市场化法治化办法解决大湾区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以上概括起来,《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就是“一个中心,一个愿景,七大重点,四项措施”。“一个中心”,就是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一个愿景”,就是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成为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示范。“七大重点”,就是明确了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七个重点领域。“四项措施”,就是加强组织领导、推动重点工作、防范化解风险、扩大社会参与。
事实上,我们已经会同粤港澳三地和有关部门,正在有力有序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比如,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不断加强,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正式通车运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加速形成;投资便利化、贸易自由化、人员货物往来便利化取得新进展,市场一体化水平不断提升;便利港澳居民在内地生活就业的政策举措陆续出台,大湾区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强沟通协调,精心组织实施,进行跟踪分析评估,把《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各地方、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定会一步一个脚印落地落实,朝着建成国际一流湾区的目标不断迈进。
谢谢大家!
袭艳春:
下面有请林少春先生作介绍。
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林少春(张馨 摄)
林少春: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
大家好!很高兴在这里同新闻界的朋友们见面。首先,感谢各位对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展的有关情况。
一是建立统筹协调工作机制。成立由省委书记李希同志担任组长、省长马兴瑞同志担任常务副组长的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同时设立了6个专项小组,协调推进相关重点领域专项工作。制定了我省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系列配套文件,系统推进规划贯彻实施。
二是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不断深化。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前期工作顺利推进。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落户广州南沙。6所香港高校在深圳设立72个科研机构。粤港联合创新资助项目达151个。出台广东省财政科研资金跨境使用办法等政策文件。
三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显著提升。港珠澳大桥已于去年10月正式开通,广深港高铁全线通车并实现西九龙站“一地两检”,深中通道海底隧道开建,横琴口岸实现24小时通关。
四是营商环境加快对接。我省对港澳服务业开放部门达到153个,涉及世贸组织服务贸易160个类别中的95.6%。开办企业的办理时间实现了不超过5个工作日。
五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有序推进。银联云闪付APP落地港澳,微信香港钱包正式为香港用户提供内地移动支付服务,粤澳首次共同成立首期200亿元的广东粤澳合作发展基金。
六是港澳居民到广东发展更加便利。先后推出18项、35项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举措。全省可招收港澳学生高校达到了50所,港澳资医疗机构有48家。港澳居民居住证受理申领量达9万张。
下一步,我省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要论述,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新时代广东改革开放的总牵引,切实担当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职责,为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广东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
袭艳春:
下面有请张建宗先生作介绍。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务司司长张建宗(张馨 摄)
张建宗: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主席习近平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新时代国家改革开放下的重大发展战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目标是通过进一步深化合作,推动区内经济协同发展,发挥三地互补的优势,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进一步提升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的作用。
“一国两制”是香港在大湾区的优势,也是粤港澳大湾区迈向国际的重要基础。中央领导已多次重申,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过程中,必定会坚持“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推进大湾区建设,是丰富“一国两制”实践的内涵,有利于保持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并不会像有些人担忧会导致“两制”界限模糊,也不会影响香港的单独关税区的地位。
在“一国两制”下,香港拥有独特的双重优势。香港既是国家的一部分,同时拥有不同的经济、法律和社会制度。香港是高度开放和国际化的城市,拥有开放便利的营商环境及优质的专业服务。我们可以把这些优势与大湾区内地九市的广阔市场、完整的产业体系和科技实力较强等优势结合起来。通过推动大湾区协同发展,进一步提升香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的地位。
香港的角色,将会是积极的“参与者”、“促成者”及“推广者”。香港可以将丰富的国际联系经验延伸至内地,协助引进外资,也可以与内地企业共同开拓海外市场,拼船出海,寻找发展机遇,促进两地的经济发展,互利共赢。
袭艳春:
感谢张建宗先生,下面有请米健先生作介绍。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政策研究和区域发展局局长米健(张馨 摄)
米健:
谢谢主持人。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大家下午好!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意义、重要性及其基本内容,刚才发改委的领导、广东省委省长,还有张建宗司长已经讲的很充分,我就不讲了。下面我从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角度谈谈我们两方面的认识。特区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工作,是基于这些认识而展开。
第一,澳门的担当与挑战。此次《规划纲要》赋予澳门新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整个《规划纲要》中直接指向澳门的,据我们目前统计的有49项,说明澳门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下面我简单概括一下。
一是《规划纲要》将澳门列为大湾区发展建设四个中心城市之一,使其具有“核心引擎”的地位。以澳门这样小的体量,担当这样大的一个角色,无疑是国家对澳门的高度信任和期待。
二是国家“十二五”、“十三五”规划中,对澳门已经明确了“一个中心、一个平台”的定位,这次《规划纲要》对澳门作为这一平台的作用进一步予以明确。前期49项内有9项涉及这一平台。
三是除“一个中心、一个平台”之外,《规划纲要》还赋予澳门一个十分光荣的时代使命,即建设“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这显然是对澳门特殊的历史地位、特有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且成功的多元文化共存的高度肯定。
四是规划纲要的核心目标之一是推动广州、深圳、香港和澳门的科技创新走廊的建设,而澳门也成为这一走廊中的支撑点。
以上是简单概括所有的定位和任务,既是澳门的担当,同样也是对澳门的挑战。
第二,澳门的机遇与责任。《规划纲要》公布与实施,给澳门自身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抓住这个机遇,通过积极参与大湾区发展建设,获得自身的跨越发展,真正实现经济社会多元,从而为澳门社会长久的繁荣稳定、澳门子孙后代的民生福祉创造条件和打下牢固基础,这是澳门特区政府必须承担的社会和历史责任。
谢谢大家!
袭艳春:
感谢米健先生,下面进入答问环节。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粤港澳分别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也分属于不同的关税区域,法律制度不同。粤港澳大湾区面临的挑战是很多的,如何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更好推进大湾区的建设,请问有什么考虑?谢谢。
罗文:
感谢你提出的问题。粤港澳大湾区与其他国际一流湾区最大的不同就是“一国两制”,它涉及到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三种法律制度,这既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优势,也是它的挑战所在。粤港澳大湾区的香港、澳门是成熟的发达的市场经济体,是自由贸易港,它在经济运行、社会治理、规则标准、政府管理等方面与国际更加接轨。广东省是内地经济总量最大的省份,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区。上述三个地方同处一个湾区,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经济方面各有优势,各具特色,彼此紧密合作,必将产生协同效应和放大效应。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创新、要素流动、体制机制衔接方面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下一步,要更好的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我们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一国两制”是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我们要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方针,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确保“一国两制”的方针不会变、不动摇,确保“一国两制”的实践不变形、不走样。
二是坚持依法办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面临的环境独特,政策敏感性强,我们要坚持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特别要注意尊重港澳的社会制度和法律制度,尊重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在处理涉及港澳的事务时,充分征询和吸纳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确保程序正当、权责统一和依法依规。
三是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思想要再解放,行政干预要再减少,要更多地运用市场机制来配置和汇聚全球优质资源,形成稳定、公平、透明和可预期的一流营商环境,全面推进广东与香港、澳门在商贸投资、科技教育、人员交流、青年发展、设施联通、平台建设等方面的互利合作。
四是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发挥“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港澳国际化的独特优势和广东改革开放的先行先试优势,妥善化解“两制”差异下可能产生的发展障碍。突出创新的关键性作用,探索制度对接,搭建“政策桥”,促进粤港澳三地资源要素高效便捷流通,推进市场一体化发展。
张建宗:
香港拥有“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我们有健全的法治和完善的国际联系,还有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由开放的市场。在国际竞争力的排行中,我们是名列前茅的。香港连续25年被评选为全世界最自由的经济体。“一国两制”是香港在大湾区的优势,也是粤港澳大湾区迈向国际的重要基础,香港特区政府将继续全面贯彻“一国两制”方针,不遗余力,竭尽所能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把国家所需、香港所长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的发挥市场化的机制作用。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同时,也为香港经济寻找新的增长点,同时为香港的居民提供更广阔的生活和发展的空间。《规划纲要》明确的支持香港巩固和提升作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的地位,大力的发展创新及科技事业,建设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这些工作都有利于打造香港成为更具竞争力的国际大都会。
谢谢。
米健:
刚才这位记者朋友提的问题是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我们不是第一天面对。确实,“一国两制”在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一体化发展建设过程当中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可能就会对我们整个大湾区的工作产生影响。我相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在这么长时间里酝酿,对这个问题就我们澳门方面做了相当多的研究和准备。如何在《规划纲要》公布之后拿出实际的办法来解决这个十分复杂的问题?现在最好的出路是把看似十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至于什么叫简单化,我们都在探讨。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如果你关注到去年习主席在接见纪念改革开放港澳代表团的时候,他的讲话中已经有了,习主席表达的核心思想:第一,港澳对内地改革开放的贡献是不可替代的;第二,它之所以起到这么大的贡献作用,就是因为它有“一国两制”这种最大的优势;第三,希望港澳在未来的新一轮国家改革开放过程当中继续发挥作用,前提条件肯定是“一国两制”。所以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还是要坚守“一国两制”,还有现在新一轮改革开放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逻辑联系。在这方面不用过多担心。
南方日报记者:
我的问题是港澳科研院校众多,青年人才资源丰富,他们到大湾区内地创新创业的意愿和需求都非常强烈,《规划纲要》里面也明确提出,要支持港澳青年在大湾区创业就业,请问广东省在推进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还有哪些举措?香港和澳门特区政府如何协助港澳青年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带来的机遇?
袭艳春:
很关注年轻人。
林少春:
谢谢您提的问题。广东省历来都欢迎港澳青年到广东就业、创新创业,按照有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自从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这三个地方设立了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平台以来,港澳青年在这里的创业团队已经达到了360多个,落户在这个地方。这360多个团队里,涉及到互联网、金融、科技、生物、医学等各个领域,从业人员、就业人员接近4千人,成效是非常显著的。下一步,广东省仍然会把平台优化提升,把相关鼓励创业就业政策进一步完善。具体来说,平台建设方面,我们将从这几个方面来完善。首先,在广东建立一个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的基地,是从省政府层面。同时,我们会把前海、南沙、横琴,在原有的基础上,总结他们这一段时间运行的经验,更加有针对性地提升创新创业的服务力。对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其他的六个市,我们也都准备建立这个平台。下一步,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将会打造12个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的服务平台。
在政策方面,我们将完善相关的支持和服务。第一,广东省支持创业就业的相关政策、财政支持政策,对港澳青年在湾区内的创业全覆盖,我们支持本省青年创新创业的(政策),香港澳门青年也可以享受这个政策,只要符合规定,我们都会支持。第二,我们将会在营商环境、工商登记便利化方面,更好的为港澳青年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因为我们平常和港澳青年接触,他们很多对在内地办企业、登记,包括申请税务办理、银行贷款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我们将会提供一站式的服务。第三,我们将会进一步的研究港澳青年在内地就业、创新创业涉及到的居住、医疗保障、税务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措施,这一方面我们也正在进行全面的梳理、全面的研究。总之,广东省对港澳青年到内地创新创业将继续给予大力的支持,也欢迎广大青年到广东来创业,取得成就。
谢谢大家!
张建宗:
香港特区政府高度重视青年的发展,青年是我们的未来,我们的希望,一个都不能少。我们希望香港的青年有国家的观念,有香港的情怀,有世界的视野,同时希望他们能够登高望远,发掘香港以外的机遇。我们鼓励香港青年参与大湾区的发展,并着力为香港青年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更多发展空间及机遇,努力使大湾区成为世界一流的国际创新创业平台,同时促进香港青年的向上流动,也让他们参与大湾区以及国家的发展大局。香港特区政府将整合聚集香港青年大湾区双创的资源,以大湾区青年双创基地为核心,建构一个可持续发展,支持香港青年双创的生态系统。具体来说,香港特区政府将通过和民间机构合作,为在大湾区创业的香港青年提供创业补助、支援、辅导、引路及孵化的服务,也会与广东省政府合作,成立大湾区香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联盟,建立一站式的宣传与兼容平台,支持香港平台创业者到大湾区发展、落户。
谢谢。
米健: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对青年工作很重视,这不仅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个议题,也是很久以来我们的一项重点工作。作为给行政长官决策、政府施政提供建议方案的一个部门,我们深深知道特区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去年特首带领政府代表团走访大湾区九个城市的时候,特别带了青年代表团,随着政府代表团走了大湾区九个城市。去年我们还举行了一次大湾区的青年论坛。在青年论坛上,给大湾区青年提供了交流机会,而且特别让澳门的青年意识到,大湾区的到来对于我们澳门青年的要求,对他们的挑战。一百多年前,梁启超有一句话,可能在座的都知道,当时有一句话是“少年强则中国强”。当时我们在会上也提出,未来的大湾区是青年的大湾区,所以如果大湾区的青年强,那么大湾区才会强。在这方面,特区政府做了很多工作,第一,实施“千人计划”,让青年到内地交流学习,为他们创新创业做好准备。澳门的青年有个特点,就是比较安逸,不愿意走出去。现在我们告诉他,你必须面对这个时代,必须面对大湾区时代的到来。第二,实施青年湾区创业创新计划。第三,我们提供30万元上限的免息创业贷款,支持青年创业。很多青年靠着政府的这个政策到横琴,到大湾区其他的城市创业。第四,连续几年组织“澳门青年创业创新考察团”到内地,学习创新创业的经验。第五,我们在中山设立了一站式的青年创新创业平台。除此之外,刚才林省长已经讲了,我们在横琴、南沙、前海都为青年提供了实践平台。具体工作很多,我不占用大家时间。
大公报记者提问(赵一帆 摄)
大公报记者:
我们看《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在5G等重点领域推出一批重大项目,我们想了解5G会不会在港澳地区率先实现商业应用?谢谢。
罗文:
感谢你提出的问题,5G被誉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代表核心技术之一,也是实现万物互联、人机交互的战略性信息基础设施。我国高度重视5G发展,提出了加快5G商用步伐。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有关部门正在加强统筹协调,强化政策引导,坚持以企业为主导力量,以产业发展为核心利益,超前布局加快推动5G技术研发和商用事业。我们积极支持粤港澳大湾区企业之间加强对接和交流,共享发展成果,积极鼓励港澳地区电信运营企业开展5G商用,让5G技术发展成果更好的服务于港澳地区人民群众。下一步,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动这方面的工作。
谢谢。
新华社记者提问(赵一帆 摄)
新华社记者:
我们知道粤港澳大湾区正在积极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这次《规划纲要》中也将打造国际科创中心列入了具体工作任务的第一章。我的问题是中央为什么要支持粤港澳三地打造国际科创中心?下一步的工作考虑是什么?三地将如何推进?谢谢。
罗文:
感谢您提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描绘过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愿景,那将是一个富有活力和国家竞争力的一流湾区,是高质量发展的典范。要做到和实现这一点,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首要任务,是重中之重,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最有共识、最具优势的地方。它肩负着构筑我们国家创新发展新高地、引领和带动珠三角地区率先实现创新转型的历史重任。中央之所以要支持粤港澳三地共同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主要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这是完善我国区域创新总体布局,加快经济发展率先向创新驱动转变的迫切需要。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是继北京、上海两个科创中心之后,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又一个科创中心。通过科创中心的建设,加快实现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的深度融合,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这三个经济总量占全国近四成的超级城市群,建设为创新型经济体,引领带动我国经济整体向创新驱动转型。
第二,发挥粤港澳三地比较优势,保持香港和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的根本要求。粤港澳三地在创新功能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通过共建科创中心,将放大香港、澳门在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现代金融和知识密集型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与广东的实体经济互动,延伸产业链和创新链,开拓广阔的市场空间,保持港澳长期繁荣与稳定。
第三,发挥港澳国际化优势,带动大湾区加快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必由之路。香港、澳门是世界自由贸易港,市场机制灵活,国际化程度高,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广泛的创新联系,通过共建科创中心、吸引全球高层次创新人才、企业和科研机构到大湾区集聚,推动大湾区企业、技术、标准走出去,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下一步,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和粤港澳三地共同建设好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为此,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立工作机制,按照国务院部署要求,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下,由我委牵头组建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专责小组,强化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规划、政策、任务、资源的统筹,汇集国家相关部门和粤港澳三地力量,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合力。
二是推动政策对接,支持深港、珠海横琴、广州南沙等三个创新特别合作区先行先试,推动粤港澳在知识产权保护、市场监管、科技金融、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政策对接,打造要素流通、设施联通、创新融通、人员互通的跨境合作平台,带动大湾区乃至全国深化创新体制机制改革。
三是抓好重大项目。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为依托,统筹用好中央、地方和社会资源,集中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交叉学科研究平台和产业前沿技术创新平台,实施一批高水平创新项目,打造高度国际化发展的科学中心,引导地方和社会资本加大创新投入,吸引国内外顶尖水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机构到大湾区发展,提升科创中心的集中度和显示度。
四是深化改革和创新合作,聚焦破除人才、技术、资金、设备、信息、数据和样品等创新要素便捷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支持粤港澳深度合作,开展更高层面、更宽领域的改革试点,形成粤港澳交流互动、协同创新的新局面。坚持国际化方向,充分吸纳和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支持大湾区的企业、标准、技术和产品走向全球,在更大范围内推动创新能力开放合作。
林少春:
我理解,在大湾区科技创新,既是引领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补短板的需要。大湾区面积达5.6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7千万,经济总量超过1.5万亿美金。跟世界上的湾区来比较,跟旧金山湾区比,我们的短板恰恰就是在科技创新,斯坦福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的各个分校,重点实验室、科技机构非常发达。如果和东京湾区比,以日本东京大学为主,这个湾区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也比比皆是。粤港澳大湾区基础好、面积广、人口多、产业门类齐全,制造业特别发达,所以国家从战略的角度把科技引领摆在第一位,作为引领未来的发展,补我们这个湾区的短板,我认为是抓到了点子上,抓到了要点上。
广东在这里怎么做,我想我们有几个方面,在国家的统一部署下,一方面是要推动建立和完善跨境的科研合作机制。广东有自己的优势,香港、澳门也有他们的优势,广东的优势就是比较完整的科研体系、产业体系,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香港、澳门的优势就是高端的科研力量比较强,国际化、市场化的水平比较高。这两方面的优势怎么结合起来?第一,组织、引导湾区内三地的重点企业、科研机构、高校,深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同时引导积极参与的广东正在实施的九个方面的应用技术的攻关计划。我们这九个方面,按照总书记给广东提出的要求,有新一代的信息技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绿色低碳、数字经济,还有新材料、海洋经济、工程技术、现代农业的种苗业这九个方面的攻坚计划,这是第一个,要建立一个合作机制,把各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起来。第二,协同港澳打造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重点就是要加快在走廊里推动重大科技的基础设施、交叉研究的平台和前沿学科的研究。同时要把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中新广州知识城、南沙庆盛科技产业园、横琴中医药产业园等作为科技创新平台的支点来建设。同时,在这里面我们有庞大的产业基础作为支撑,要把它作为科研成果转化、孵化的基地来建设,这是第二个,我们想打造广深港澳科技创新的平台。第三,三地要探索加强资源共享,促进创新要素的流动、畅通。首先是广东省内,我们对财政性的科研资金不再实行限制,港澳科研机构参与广东的,拿到财政性资金以后可以跨境使用,也就是说,广东的财政资金支持科研的可以过到港澳去使用。另外,对广东的科研机构、实验室也要对港澳全面开放,对港澳的大专院校、研究机构,有需要使用广东设备的,都可以申请使用。像东莞的散裂中子源就是全面开放,你有需要,可以申请使用广东的设备。
下一步,我们将在中央的主导下,积极加强和港澳的沟通,在科技创新方面更多的研究支持政策和措施,谢谢大家。
张建宗:
香港拥有多所世界级的大学,我们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健全的司法制度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香港可以利用丰富的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汇聚内地以及全球的创新资源。一方面,将国际创科企业引进大湾区,另一方面我们帮助内地的创科企业“走出去”,将大湾区建设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本届特区政府大力地投资1000亿港元,相当于861亿人民币,对创新科技的发展高度重视。香港已经准备好在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工作中担当重要的角色。特区政府衷心感谢国家积极大力支持香港的创新及科技的发展。2018年5月,习近平主席亲自作出批示,肯定香港拥有较雄厚的科技基础和高技术的科技人才,以及香港科技界为香港和国家发展作出的重要奉献,明确表示支持香港发展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特区政府在过去一年获中央政府支持多项具体措施,其中包括中央科研基金跨境拨付到香港来,确立中国科学院在香港设立院校机构,推动其研究院所落户在香港科学园的两个科技创新平台。
展望未来,我们继续大力推动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具体的工作包括:一是鼓励我们全力的发展落马洲河套地区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二是联系国内外顶尖企业、科研机构以及高等院校,建立科研合作基地。同时,我们积极推进在香港科学园建设“医疗科技”和“人工智能及机械人”两个创新平台。香港特区政府,我们推动创科发展,是发展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智慧城市以及金融科技四个大的范畴。特区政府会继续全力发展创科基建,推动研发汇聚人才,推动再工业化,加强对科研界的支援。我想强调的是香港的创新生态,在去年一年有明显的改善、明显的进步。谢谢。
米健:
刚才我在介绍澳门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担当的时候提到,《规划纲要》提到要一个国际科技创新走廊,“广州-深圳-香港-澳门”,澳门在其中也是一个支撑点,这是我们澳门引以为荣的一点。跟刚才林省长、张司长相比,澳门可能没有那么多可以说的,但是我们澳门有四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这在珠三角城市群里,尤其是在珠江西岸是比较特殊的。现在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在这四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加强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合作,我们现在正在酝酿、探讨、协商合作方案。除此之外,政府在整个工作安排上也把它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去年,我们成立了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工作委员会,今年我们成立了创新科技及智慧城市发展专责组,在这个小组的负责下,我们要展开一系列的科技创新的工作。第二,加速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的建设,尤其是横琴,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和澳门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发展平台。第三,特区政府历年来对高校的投入,在他自身的GDP当中占比是相当大的,尤其是近几年我们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投入非常大。我们准备进一步地加大投入,来促进高校和科研机构积极参与大湾区建设。第四,我们加强与国家科技部和科协的合作,已经有了基本草案,就是加强利用内地科技发展的力量,完成我们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当中国际创新走廊建设的历史重任。
最后对于记者的问题,我直接回答一句话,这次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里,把国际科技创新作为核心内容之一,真的是时代大势。可以说,《规划纲要》洞察天下大势。从最近一系列的发展来看,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看到,未来的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离不开科技,而我们国家只有在科技创新方面下功夫,才能促进我们包括制造业在内的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更有实力地走向世界。谢谢。
香港电台记者提问(赵一帆 摄)
香港电台记者:
想了解一下有关大湾区发展的时候,怎么样可以减轻在融合过程之中港澳的压力,担心人员过分的涌进香港和澳门,有什么措施可以使香港和澳门的居民可以放心参与大湾区的发展?谢谢。
罗文:
感谢你提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制定完善便利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打造“一小时生活圈”,就是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不断便利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规划纲要》里专门列出了一章,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积极构建“一小时生活圈”。在这方面,我们主要采取三个方面具体举措:
一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推动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力争实现大湾区主要城市间一小时通达。
二是在通关便利化方面。通过电子化、信息化的手段,不断提高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使用的便利化水平。研究在粤港澳主要陆路口岸增加自助查验通道,推进更多口岸实现24小时通关。加强内地与港澳海关部门协作,进一步提升跨境物流效率。
三是在公共服务方面。加强跨境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衔接,推动降低甚至取消粤港澳手机长途和漫游费,赋予符合条件的港澳居民子女与内地居民同等接受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权利,完善紧急医疗救援联动机制,为大湾区居民提供及时、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
米健:
这位记者的问题,因为从澳门方面,我了解你这个问题的核心所在。首先有一点,必须面对这种越来越开放的时代大势,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进步,如果它把自己封闭起来,不可能再有新的前进。我们必须面对这个过程中确实产生的一些压力。最近几年港澳都在面对这个问题,就是游客的进入。这次我看到整个澳门春节是爆关、爆城,都满了。香港也有同样的压力。但是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城市,我经常和澳门的青年在一起谈这个问题。澳门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为你是开放的,你是国际化城市。这同样适用于香港。香港之所以有今天,是因为你是国际化的,是开放的。所以,对于大湾区发展建设可能带来的人流压力,必须要有思想准备。但这并不等于我们就没有措施,任其失控。这是要避免的。这就考验政府管理部门的智慧。三地的合作也是必要的,但总的来说,这是不得不面对的一个趋势。谢谢。
袭艳春:
《纲要》的推出也是为了让三地的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也会统筹兼顾三地多方面的需求。
澳门澳广视记者提问(赵一帆 摄)
澳门澳广视记者:
想问一下《纲要》里面提到,要求澳门和临近的城市一起共同做好预防防灾害的工作,想问一下,目前粤港澳三地这方面的工作具体有什么进展?谢谢。
林少春:
谢谢你的问题。因为大湾区中,粤澳在这方面确实非常密切,我理解您是注意到前年的台风,一个是供电断电两天,还有是海水倒灌。怎么样防止自然灾害?目前我们有几个不同的层次。第一,我们建立了一个气象信息共享机制,对自然灾害天气预报信息,三地现在已经建立起来了,对没到来之前怎么样做到预测、预报准确气象自然灾害的相关信息。第二,建立了一个在灾害来之前及时互通互报的机制,也就是说广东有这方面的信息,我们及时通报给港澳有关机构,港澳有这方面的信息,也及时给我们通报过来。然后在通报过程中,需要三地协调共同解决的灾害的预防问题,我们共同商量。第三,具体来说,现在对澳门的供电,我们已经实现了双回路,是通过地下电缆,确保澳门电力供应的完善。再有,你可能比较关心挡潮闸,特首特别关心,崔特首专门来广东跟兴瑞省长一起商量,广东支持澳门开展这一项工作,下来之后,两地将会根据项目的建设,充分论证生态环境的影响,还有海潮、天文潮的数据要进行准确的测量,拿出一个科学有效的防控办法。我们现在都在建立这些机制,也在不断地完善设施,共同做好防御自然灾害的工作。谢谢。
米健:
补充一点澳门方面做的工作。你的话题的由来就是8·23天鸽风灾,百年不遇,引起了澳门人员财产的伤亡,对澳门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对特区政府真的是教训深刻。所以三个月之内,立刻就批了挡潮闸的设计,半年,整个过程特首一直全程参与,跟马省长、林省长的协调,水利部也支持,应该在区域合作当中是效率最高的一项工程。具体现在到什么阶段,我们十年防灾减灾的计划,已经到了第六稿,其中重要是之一就是挡潮闸,挡潮闸已经到了技术论证阶段,虽然这个挡潮闸基本方案可行,但真正把这个挡潮闸建起来,需要有天文、气象、海潮,还有洪水,所有数据的综合分析,才能管控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但是请你转告澳门居民放心,这件事情特区政府是把它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不允许再发生一次像8·23天鸽那样的事情。
第一财经记者提问(赵一帆 摄)
第一财经记者:
我这个问题跟资本市场有关,我们知道大湾区汇聚了两大交易所,港交所、深交所,我们想了解一下,在大湾区建设过程当中,两大交易所将会如何来助力大湾区的建设?此外,也特别重视关于深交所创业板下一步的改革,因为我们知道在支持科创企业上市方面,在上海以及香港都有一些制度的突破。深交所下一步改革的重点是什么?谢谢。
林少春:
谢谢您提的问题。确实向您所说,湾区里面的建设,金融方面特别重要,金融业在广东的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我们去年经济重量9.7233万亿,金融增加值超过8%。怎么样在湾区促进金融业的发展,我想,主要有这么几条。第一,金融必须是稳健的,不能出问题,如果金融出问题,对整个经济影响太大了。所以我们必须按照国家有关金融的政策这个前提下来推动湾区的金融业发展。第二,你关心的上海科创板从审批登记改为注册制,我们也在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目前我们正在按照国家要求,完善相关方面的必备条件。第三,我们也按照国家的要求加强监管,防止金融方面的风险。按照国家的部署,在打好三大攻坚战里面,第一个就是防控金融风险,我们之后要确保金融业既服务于经济发展,又是健康的发展。谢谢。
经济日报记者提问(赵一帆 摄)
经济日报记者:
我的问题是加快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支撑,但是除了硬件连通之外,社会各界也期待更加便利的管理措施,方便粤港澳人员车辆往来,推进要素的高效便捷的流通,请问在这方面有什么考虑?
罗文:
感谢你的问题。要素高效便捷流动既是推进市场一体化、建设大湾区的基础条件,也是当前社会各界反映比较集中、需要我们着力解决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设施的“硬联通”和机制的“软联通”。我们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促进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具体来说,我们要抓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在基础设施建设“硬联通”方面,统筹基础设施布局,抓紧编制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规划和城际(铁路)建设规划,以连通内地与港澳,以及珠江口东西两岸为重点,完善大湾区铁路骨干网络,构建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城际快速交通网络。提升珠三角港口群国际竞争力,加快建设世界级机场群。二是在体制机制“软联通”方面,要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带动,聚焦科技创新、人员交流等关键领域,推进出台系统性的创新支持政策,实现科技人才便捷流动、科研合作更加紧密。加强内地与港澳口岸部门协作,扩展和完善口岸功能,依法推动在粤港澳口岸实施更便利的通关模式,进一步便利港澳与内地居民往来。研究制定和优化香港、澳门单牌机动车进入内地行驶的政策措施。探索推进在广东工作和生活的港澳居民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和交通等民生方面享有与内地居民同等的待遇。
谢谢。
袭艳春:
再次感谢四位发布人,也谢谢大家,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
附:2月21日,广东省人民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将联合今日在香港海洋公园万豪酒店大宴会厅举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宣讲会。来自三地政府、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国家发改委的官员分别对规划纲要进行了解读和阐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地区经济司司长郭兰峰特别在宣讲会上进行了解读。
图片:澳門會展經濟報
以下是郭兰峰演讲的内容:
郭兰峰:尊敬的董建华副主席,尊敬的林郑月娥行政长官,尊敬的崔世安行政长官,尊敬的马兴瑞省长,尊敬的王志明主任,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大家好。很高兴来到美丽的香港,也很高兴参加《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的宣讲会,与各位新老朋友共同就如何理解《规划纲要》,如何落实好《规划纲要》进行交流座谈。
一年之计在于春,2月18号粤港澳三地翘首已盼的规划纲要正式引起,引起万众瞩目、好评如潮,可以说广东、香港、澳门这三个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再一次更加紧密的团结在一起迎接新的重大机遇。下面我结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论述,结合编制规划纲要过程中对一些重大问题的认识,结合一年多来的工作实践,谈一谈我对《规划纲要》战略意图、总体考虑和重点应用的一些看法,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第一,准确把握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意图。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审时度势、果断决策,提出了“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重大的战略,可以说每一个重大战略都有其深刻背景和战略意图。为什么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大湾区建设最重要的目标是什么?这些都是我们在谋划战略、编制规划、制定政策、抓好落实时必须深刻思考的重大问题。我理解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目标是丰富“一带一路”实践,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港澳发展注入新的动能,促进内地改革开放,建设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平台,打造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
回望来路,砥砺前行,香港、澳门回归以来我们通过出台实施包括内地与港澳,关于建立更加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在内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不断的丰富内地与港澳合作的内容,发挥了港澳同胞投资兴业的龙头作用,市场经济的示范作用,体制改革的助推作用,双向开放的桥梁作用,城市管理的借鉴作用,促进内地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确保香港、澳门的繁荣稳定,收获了港澳同胞为国家改革开放进程中做出的重大贡献。
以香港为例,2018年香港对内地的投资达到899.2亿美元,占内地吸引外资总投资的2/3,香港居民来内地5000多万人次,每人平均6次多,内地对香港的投资700亿美元,占香港吸引投资总额的58.1%。内地对港出口3020.7美元,占内地出口总额12.2%,内地赴港新上市企业51家,比上年增长了50%,融资1624亿港元,增长了31%。内地许多工业产品的全球第一均离不开港澳的大力支持,内地很多企业也是通过香港逐步熟悉和适应国际市场,历史已经充分的证明“一国两制”是香港、澳门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也是香港、澳门与祖国共命运、同发展的最佳方案。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国家改革开放和“一国两制”事业也进入了新时代,对香港、澳门来说一国两制是最大的优势,内地的改革开放是最大的舞台,内地的经济发展是最大的福地。新时代港澳具有的特殊地位和独特优势,仍然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时代,如何进一步发挥港澳作用?需要搭建一个平台,这就是粤港澳大湾区。在这个湾区里包括香港、澳门两个特区和广东9个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超过7000万人,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体制机制最显活力,改革开放最具代表的地区,2018年大湾区的经济总量已经达到1.6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排名第11位的韩国。香港、澳门是成熟发达的市场经济体,是自由贸易港在经济运行、社会管理、规则标准、政府管理等方面与国际更加接轨,就香港来说营商环境世界一流,在全球精英指数排名第3,已连续25年被国际机构评选为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系。这个湾区内的广东省是内地经济总量最大的省份,2018年GDP总量达到9.7万亿元,湾区的9个试点GDP占全省83%,其中深圳在全球城市竞争力排名第5,位居全国创新力最强城市榜首,广州的GDP在内地省会城市排名第一,三者同处一个湾区,经济方面各有优势,各具特色,更加紧密合作,必将产生协同效益、融合效益。
这个湾区内城市文化同源、民俗相近,在商贸投资、科技教育、青年发展等方面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务实合作格局。同时湾区的建设顺应民心,社会各界参与的热情前所未有,从《规划纲要》公布后的一天的舆情监测来看,粤港澳民众反映热烈,充满期待,正面情绪占比高达98.67%,已经形成了积极参与、共同发展、共享成就的浓厚氛围。
《规划纲要》把湾区作为一个整体规划,并放在国家发展的大局中予以统筹考虑,通过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力,全面推动广东与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建立国际一流湾区,能够把港澳发展与国家发展更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使港澳能够从国家强劲的发展中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特别是为港澳青年人发展拓展新空间,提供新机遇。可以说粤港澳大湾区已责无旁贷的成为丰富一国两制实践,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载体。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进行国际比较,这是中华文化中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粤港澳大湾区与纽约、旧金山、东京等国际一流湾区有很多相似指出,甚至在经济基础、发展空间、要素集聚、制度安排等一些方面并不输于他们,具备建设国际一流的诸多有利条件,是有基础、有能力顺应全球发展潮流,承担打造我国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重要使命。
当然,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创新、要素流动、体机制衔接等方面跟国际一流湾区比还有一定差距,但差距是动力,优势就是信心。我们在《规划纲要》中提出的2020年和2035年的发展目标,既不是空中楼阁,更不是名誉黄花,没有价值,随意选定的,而是对标对表国际一流湾区,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制定蹦一蹦摘得着的可行目标。好条件不等于真发展,好机遇不等于真成功,推进大湾区的建设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为此我们也做了一些努力。
2017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香港发表重要讲话,并亲自见证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香港、澳门、广东三地政府共同签署的协议,也就是《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从那时起,我们便组织专门力量开展重大研究,启动《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为了使《规划纲要》推进实际,我们通过门户网站开展了编制《规划纲要》建言献策活动等广泛形式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特别是注重吸纳港澳方面的意见建议。为了使《规划纲要》成为推动重大问题解决路径,我们邀请国内一流专家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为了使《规划纲要》充分反映三地政府的诉求,我们通过多种方式反复征求特区政府、广东省政府的意见。为了使《规划纲要》更好与国家大政方针和重大举措相衔接,我们多次召开部门座谈会和协调会,可以说《规划纲要》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集聚各方面的。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总体考虑,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规划纲要》的编制过程,我们始终抓最主要的目标,遵循湾区发展规律,贴近粤港澳实际,坚持问题导向,突出了以下三方面特点。
一是突出贯彻落实一国两制,粤港澳大湾区与其他国际一流湾区不同的就是一国两制,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优势,更是编制规划必须坚持的方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一国”是根,根深才能叶茂,“一国”是本,本固才能枝荣。在一国基础之上,两制的关系也应该完全做到和谐相处、相互促进。在编制《规划纲要》时,在研究政策和推进工作中,我们都力求准确理解一国两制,深刻理解总书记重要讲话,把一国两制方针落实到规划中,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比如大家现在看到的规划纲要当中,在前沿、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中都有一国两制的表述。《规划纲要》当中涉及到广州9市的内容,与香港和澳门相关联的多写,否则不写和少写。
二是突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尽管香港和澳门与内地的发展阶段不同,但发展是为了更好的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一个普世的理念,否则发展也就没有什么意义。《规划纲要》全篇都体现了高质量的发展,大家看到的原则中共有6条,其中前5条就是创新驱动、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合作、共享发展,就是五大发展理念在湾区发展中的具体表述。
三是突出科学把握各城市功能定位。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城市发展阶段不一样,特色优势也不一样,我们在推进大湾区建设中不是要看到哪个城市一枝独秀,而是希望百花齐放,各尽其优,各显所能。这就需要在编制规划时合理确定各城市的功能定位,推动大中小城市合理分工,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城市群。比如香港是世界上最自由的经济体之一,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世界型金融、航运、贸易等中心,这些固有的优势要巩固提升,向价值链高端发展。人民币离岸业务的枢纽作用要进一步强化,同时创新科技、国际资产管理、风险管理、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等这些行业也都是香港正在发育壮大的产业,都需要借助内地这一广阔市场锻炼成长,特别是香港是内地走向国际的超级联系人,发挥好这一作用,将协助和推动大湾区城市走出去,助力大湾区进一步改革开放,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而澳门则不同,优势在于旅游休闲,和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纽带作用,重点是要实现经济适度多元化发展,因此支持澳门建设一个中心、一个平台、一个基地,和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推进传统医药中心和澳粤合作中药科技产业园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会议展览品牌,提升澳门的旅游、经贸、人文、科技等服务水平。
广东等9市的定位,《规划纲要》中也都有描述,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每一个城市的定位,每一个定位中的每一句话都是经过深思熟虑,都是经过反复推敲的,都有其深刻的背景内涵,都可以做一篇大的文章,也都需要湾区的各界合力去实现。
第三,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主要任务。
《规划纲要》是指导粤港澳大湾区当前一个今后一个时期合作发展的基础性文件。接下来任务就是要把《规划纲要》的蓝图细化为施工图,加快建城市景图。《规划纲要》中有7章专门描述重大任务,时间关系择其重点数字。
一是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首要。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之中,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生物技术等都是世界各国着力推进的重大技术,未来的发展能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重在科技创新,这是大势,是潮流,自然大湾区建设必须紧紧抓住科创这个首要任务。《规划纲要》也提出了到2035年大湾区要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提出来要抓紧因地制宜推进科技、产业、体制、区域、开放等创新工作,超前布局未来产业研发体系,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推动大湾区加快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大湾区创新的主要平台,要突出其国际性和协同性。例如深港国际创新合作区,是香港与内地达成的实体性合作协议,要充分发挥香港在科技创新领域的独特作用。通过协同推进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利用“一国两制”、空间连通、地域特定、风险可控的综合优势,加强双方在园区、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规则制度互学互鉴,要聚焦科技创新等关键领域,出台系统性的创新支持政策,加快跨境科技合作制度规则引入的压力测试,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更好的承载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中心建设,实现科技人才便捷流动、科研合作更加紧密。
二是始终聚焦改善民生福祉这个出发点、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制定完善便利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韩正副总理也指出,大湾区建设的成果要让老百姓特别是港澳居民看得见、摸得着。《规划纲要》专门列出两章,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就是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在实际推进过程当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了解广大群众的关切诉求,建立港澳关切事项台账,不断完善政策包,滚动出台实施一批有影响力、有含金量的便利化政策措施,为港澳同胞,特别是青年一代在内地学习、就业、创业、生活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事实上,前一段时间粤港澳三地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积极推动研究出台一系列便利化政策措施,比如国家宣布发放港澳居民寄居证,让港澳居民能够在寄居地享受到与内地居民基本相同的公共服务和便利,截止目前香港居民申请寄居证约9万多人,澳门寄居证申请也有2万多人,这个数字还会不断增加。未来还要对只有通行证在内的走读学生,实行与内地学生双通的交通、旅游门票等政策。在珠三角九市的工作生活,并符合条件的港澳居民子女,与内地居民同等接受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权利,探索推进在广东工作、生活的港澳居民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交通等民生方面享有与内地居民同等的待遇。
优美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民生福祉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粤港澳三地居民期待良多。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就是要绿色为底色,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优先的理念贯彻于建设全过程,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解决好黑臭水体的治理等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整治好珠江东西两岸的污染,实现多污染协同减排,共同共建生态防护屏障,使大湾区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三是推进要素高效流通这个关键。要素便捷流通及时推进,市场一体化,建设大湾区基础条件也是当前社会各界反映最迫切问题。大湾区建设要以基础设施硬连通和体制机制的远连通,推动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居民的心相通,这方面的工作已经开展。去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宣布港珠澳大桥开通,珠澳口岸实行合作检验、一次放行的新型产业模式,珠江东西两岸的关系更加紧密。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正式通车,香港九龙站实行一地两检通关模式,香港融入全国高铁网络,可便利通达44个车站,下一步要抓紧编制粤港澳大湾区的城际铁路建设规划,完善大湾区铁路骨干网络,可以说这些重大基础设施的建成运营,助力了人员、货物等要素的便捷流通,推动三地经济相连、民心相通,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综合考虑大湾区建设的需要和政策实施的可行性,在人员、货物、信息、资金等领域加强体制机制远对接。比如促进人员货物往来便利化方面,将加强内地与港澳口岸部门协作,拓展和完善口岸功能,依法推动在粤港澳口岸实行更加便利的通关模式,研究制定港澳与内地车辆通行政策和配套的管理措施,促进交通物流发展。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也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我们将与粤港澳三地有关部门、社会各界一道,一步一个脚印抓好《规划》的落实,加快追梦国际一流湾区的步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随时欢迎广大港澳同胞和社会各界人士,就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共同把这件大事办实、办好、办出水平。谢谢大家。
往期回顾:
转自:粤港澳大湾区资讯站 公众号
整理:粤港澳大湾区资讯站,综合国新网等
责任编辑:党委宣传部 曾献尼 龚慧枫